关于背景

前天离开了呆了将近半年的公司,修养身心准备出国的事宜。 这家公司的情况有些特别,这是一家有十年历史的IDC公司,处于转型期中。 转型的方向是往互联网公司发展,目标是制作一个视频渲染的App。 从一家运营销售公司转向互联网公司,其中的困难是可预见的。 可以总结成一下几点:

  • 缺乏核心技术人员
  • 缺乏互联网的运营思路
  • 缺乏先进的管理思路
  • 对工程缺乏有效理解

于是我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这家公司,在我进驻之前,我的几位同学已经进入了这家公司工作数月,技术部完全由我与我的同学掌管。 在我进驻之后,现在的产品核心才算是正式开始开发。 总而言之,我们可以算是一个跳过天使投资的创业公司。 在这半年里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果,但是也被很多问题租挡住了脚步。 这篇博客是我几个月思考的结果,没有对错,并不想指责什么,一切都只是我的个人体验与总结。

关于明星程序猿与创业

创业是需要明星程序员的,这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但是明星程序员会给团队带来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,这些都值得讨论。 以下是技术部的情况,技术部有5个工程师(人员有些浮动,主要人数)。 我们团队中有一个核心程序员(之后我们称之为A),也是我们技术部经理,他属于全栈工程师,前端后端引擎都进行了参与,是一名勤劳出色脾气也很好的程序员。 除去A,剩下的工程师都只能各司其职,并且水平有限。一个IOS工程师,一个安卓工程师,一个Web工程师,一个引擎C++工程师。

在这种情况下,A决定技术路线,付诸实施,参与个部件之间的交互,移植。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。 但是尽管如此,在这个技术部中剩下的程序员分工过于明确。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:

  • 个人发展受限

    在这个局面下,除了A,每个人都有退路。凡是不会的东西,都交给A来完成。 凡是写不好的东西,都由A来重构。 这是创业公司不应当发生的事情,尽管大家天赋各异,基础参差不齐。 但是人不逼自己一把,谁知道能飞多高? 每个程序员都有退路,就渐渐变成了 – 其实进步与否都无所谓了。

  • 疏离感

    从社会学上看,社会分工必将导致一些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。 在创业团队也是,过度的分工,容易导致一部分人产生疏离感。

    反正别的部分我也做不好,干脆就就刷刷微信吧。 — 疏离的程序员

    其实这种情绪是人之常情,在费孝通《乡村经济》这本书中提及,在水泵早些年引入农村地区时不受欢迎。 这不是因为居民没意识到水泵的优越性,而是因为通过水泵解放的劳动力不能找到生产性的出路。 用了水泵后,一些男子就把时间投放给了赌场,反而误了家庭。

    在团队中。A解放出来的劳动力,应该安排更适合其的工作,这样即使个人发展不能有效进行,但是至少不会有疏离感。

以上这些问题。其实都不是由A直接造成的,但是总是需要解决。 或者通过培训,或者通过有效的管理者。 但是很遗憾,我们没有相应的资源来应对这些问题。 于是导致的结果就是,一群人在等待A提供 接口、移植、帮助、决定。 这些问题降低了团队效率,也没有发挥出团队潜能。

关于有效独裁

我们团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缺乏独裁。 所谓独裁,即是一个人,或者一个组织,对全局有着绝对的把控。

我们团队缺乏这个,有几方面的原因:

  • 公司的掌控者有发言权,但是又不愿意拍板。
  • 开发部的掌控者有否决权,但是又不能提出创意性的意见。
  • 公司缺乏全职UI美工,跟美工的讨论,经常得到反对意见,那么需求就得重新确认。

我认为一个理想的创业团队中应该有这么一个人,或者几个人,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表达,得到统一意见,然后付诸有效的实施。 可能有人认为民主决策可以带来最优化,但是民主否认却未必是最有效的。 即使民主决策能做出最优的决定,但是其付出的时间成本往往很大。 其体现在工程上便是,全部工程师都要参与产品讨论,运营成员也要参与,投资人也参与。 通常这种会议,大家会说“XXX他们的产品是这样的”,“XXX他们这个地方做的好” 好不容易结合多方信息有了总体需求,程序员和美工之间又必须来回确认需求的可行性。 确实,这样多方面的意见能集中,但这样浪费了大量的开发时间,以及渐渐的,产品就丧失了重要的核心思想。

这样的决策方法产生出来的结果是不可靠的,可能第二天,任何一个成员(通常是投资人)的一个突发奇想就会导致需求的变动。 变着变着,产品就变得像是竞争者的产品。失去了自己的灵魂。

有效的独裁制度在创业团队中是必不可少的,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先决条件。 独裁者应该既了解技术又了解时事,有独立的思维足够的自信。 缺乏独裁者的团队,有可能被投资人牵着鼻子走,最后得不偿失。

关于产品仿照与创新

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问题,为什么所有的车都长的差不多? 是不是只要在一个特定领域,一旦需求与市场是确定的,那么一个产品的Best practice就会被定义? 以后的一切同类产品,都会渐渐长的越来越相似?

我发现在视频领域,不论是美拍、Replay、Animoto、Magisto、彩视,都有很强的界面相似性。 如果是这样的话,到底需要怎样,才能脱颖而出呢?

这个问题没有定论,留个坑吧。

关于放弃与妥协

我认为创业不光是个做加法的过程,更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。 其实有时候当你有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主意,我认为作为创业公司要同时做两件事:

  1. 努力工作,做加法,累高楼。
  2. 根据现有资源,做一些主意上的减法,有时哪怕损失一部分原创性或者特点,也要保证体验的优越,也要保证运营团队有能力运营。这样才不会一开始就把团队的包袱堆得很重。到时候也容易抽身。

例如,设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要争取低端用户为先。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争取单平台优化为先。费用有限的情况下,屌丝宣传方式优先。当整体人数都有限的时候,就要考虑砍功能了。另当泡沫已经比水还厚的时候,退出也是种智慧。

关于老公司转型

我认为老公司转型还是新开子公司为好。经常听到传统IDC部门冷嘲热讽的声音,让人觉得非常的不愉悦。

总结

这些碎碎念一时也难以总结清楚这半年的诸多感触。待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