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ming

已经在澳洲呆了将近两个月,生活不错,风景甚好,又一次进入了学生的节奏。但虽说是又成为了学生,这次的心态相当不同。曾经的本科生时,无节制得汲取一切信息,仿佛一切信息都是可贵的,现在却有了不同的看法。

经历了在创业阶段的工作后,我对于资源有了更敏锐的看法。所谓资源,即是,能在物质或精神层面上带来有益帮助的事物。所以,信息也是资源。然而,资源除了带来帮助,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担,或者说是伤害。我将从信息的方面加以阐述。

代价与收益

一切信息的获取都伴随着代价————时间。对于个体生命而言,付出时间,获得体验,是基本特征。时间是不可逃避的代价,然而不同人获得的体验却并不一致。现在每天打开手机中的Feedly,看到数十条的信息被feed进应用。出门上课,花若干小时的时间听一些讲有效或无效的信息。随后是MOOC的课程,种种课程,报了一两个之后,就意味着要每天一小时的付出来获得相应回报。最后是书本,5小时读了本小说,100小时却也未必读的完一本Linux内核详解。

这些种种的付出,不免让人思考,代价与收益是否成正比:

  • 不研究Linux内核难道就不能开发Linux内核?如果可以,该如何?
  • 电路分析是否和我的学习目标冲突,不学习是否会有伤害?
  • Feedly上的文章标题的吸引力很大,但读了感觉也没什么收获。
  • 没价值学校课程是否要继续投入时间?

这些问题都是每日摆在面前的拦路虎。当然,之所以会意识到这些拦路虎,是因为我无奈的发现————我不能花足够的时间汲取所有的信息。纵使我汲取了这些信息,我也未必能达成我的目的。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,错觉。

错觉

信息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一个属性————真伪。然而,现在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,真伪已经不再是问题,相反,更重要的问题是————角度。

错误的角度会给人带来严重的错觉。近日,在我花了大量时间读了Linux 0.11版内核的大量源码之后,短暂的满足感后我不免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,去捡别人啃过的骨头,有什么意义?我难道读完了一段代码,就应该自豪于我理解了系统运作,深感内力大增?在这同样的时间里,那些愿意动手的人,会不会获得了更多的体验?但他们又如何开始的?

这个问题基本等同于,“我获得了Unimelb的学位,我是否该自豪”的问题。显而易见是否定的,因为纵使刻苦学习获取了学位,人对于身处行业的理解也往往是如同管中窥豹。信息带来了角度,角度带来了错觉。

于是

在每日的代价+错觉拦路虎的夹杂下,我不免意识到了一个问题,现在阻止我前进不是无知与无能学习,而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过滤系统,以及放下一部分面子,取舍一部分知识。

  • 花最少的时间在校园知识上是最理想的,纵使没有好的成绩。(在这里我真的很不想黑澳洲的IT教育体系)
  • MOOC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退课,了解内容再退课是很明智的做法。
  • 书本并不一定要完全读下,尤其技术类书籍,以挑选信息为上,全盘吸收为下。
  • 用更快的频率翻阅Feedly。将之视为Optional。降低源的数量。